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人具有社会性,历史和时代巨大的变迁带给了人们很大的心理震荡。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的青少年,更是对中国古老、精深的传统文化不屑一顾,反而对舶来文化趋之若鹜。他们熟稔于一部部“国外大片”,却对于中国的历史故事知之甚少,他们在各种洋节面前积极活跃,在中国传统节日却冷漠敷衍。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轻自贱,不免让人担忧。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同时能够学习古人光明磊落、豁达坦荡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秀品质呢。这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而艰巨的课题。
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1.经典名著,重视推介工作
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中国经典名著经过了历史的考验与验证,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传承性。是中学生必须了解与学习的范本,在学习经典名著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真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经典名著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体在困厄中挣扎的顽强;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危亡之时所爆发出的团结与奋斗。这些都是语文课上必须重视、加以推介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推介的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是很多的。
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必修3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很多学生存在着“看不进去、读不懂”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现在社会上盛行的“快餐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太大。“快餐文化”主要以微型小说、卡通、漫画的形式呈现,具有篇幅短小、情节集中、主题单一明确的特点。
作为一部73万字的巨作,在阅读的时候,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更需要很好的耐心。而且,《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这些都是学生阅读《红楼梦》的障碍。所以,劝导学生“开卷有益”,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读一读原著,写一写读书笔记,并利用课上时间,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将一段时间的所读、所想、所感表达出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除此之外,《论语》《孟子》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孔孟的思想精华;《史记》让学生通过历史故事感受侠肝义胆、忠贞爱国的内涵,等等。我们可以借中国经典名著来培养学生崇高的民族精神。
2.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非古典诗词莫属,很多外国人出于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而中国青少年中,却有一部分人只会背诵《咏鹅》等一些通俗诗词,对于诗词的鉴赏更是毫不了解。
而诗歌作为中国的优秀文化能够流传下来不仅仅是由于诗词语言的华美,更因为诗人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诗词中所展现的爱国之情及伟大抱负,更因为诗词中对于美的关注。
高中语文中所涉及的诗词无不体现着“美”。《孔雀东南飞》歌颂了对爱情忠贞之美;《蜀道难》表现了瑰丽想象之美;《登高》则抒发了诗人暮年悲壮之美;《锦瑟》体现的则是一种朦胧之美,等等。如此之美的诗词,如果不能给予学生审美的享受,那绝对是对古典诗词的一种亵渎。
赏鉴古典诗词,首先要知人论世。诗词作品,均是作者人格的写照,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以作者的思维去思考,去解读,方能真正走进作者的世界。
鉴赏古典诗词,第二步是熟读成诵。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要改一改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要告诉学生诗中写了什么,而要让学生自己去品读诗中的美,并能将这种美呈现出来。
鉴赏古典诗词,当然也不是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教师要做的是引导与点拨的工作。“以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要让学生了解,“一草一木皆有情”的道理。而这“情”均是与诗人的性格、经历、人生理想、爱国情操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只有理解了诗词中“物”的内涵,才能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才能真正享受诗词之美。
更重要的是将诗词中所表现的爱国精神、高尚的人格、忠贞的操守带入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正所谓:“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3.古典散文,学会关注人生
在纷杂的人生当中,除了鲜花与掌声,我们还要经历坎坷、失败与痛苦。而当代的中学生中,有一些人抗压能力极差,动不动就觉得生活抛弃了他。如何让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呢?
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就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向古人学习,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生活的道路。
例如在学习《苏武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苏武在出使匈奴的19年中是如何饮血吞毡、矢志不渝、不辱使命的。让学生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苏武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关注人生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三、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语文学科不仅是中学学习中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工具学科。学好语文,尤其是学好传统文化,不仅能在考试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同时能够在别人的人生经历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这样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储备,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社会阅历。在讲解一篇具体的传统作品时,要能够引经据典,才能使学生产生敬佩之情,“榜样是一位好老师”,让学生由崇敬到愿意学习。
第二,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多样灵活的教学手段。必须承认,在进行传统文化授课的过程中,难免由于文字的晦涩难懂、时代距离太大,而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是就要求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去调节课堂,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第三,恰当地拓展、丰富课堂内容。在教育学生思想道德之时,不能把作品中的思想、道理硬套在学生身上,而要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历史名人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历史人物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以及奋斗的动力。这样的教育会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让学生终生难忘。
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当中,不仅是将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更是树立当代中学生健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扩展
通过校园有计划的校本学习,以及家长的配合。
父母安排孩子完成主课的其他时间合适的让孩子学习传统文化;
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扩展
优秀传统文化是需要传承和发扬的,怎杨才能让传统文化发挥其作用?就需要用教学方式让老师学生来共同努力。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整个课堂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讲《慈母情深》一文时,可以用深情而又哀伤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感受,并根据课文创设情景,让学生由课文内容联想到自己的父母,从内心生发珍惜亲情、孝敬父母的情感;同时,结合本课内容让学生诵读,积累孝敬父母的《三字经》及《弟子规》典故,在结尾处出示《论语》中的:“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使学生既受到了思想教育,又积累了新课标下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契合。
2. 从阅读课文的“经典”词句中,感悟人文内涵。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文中的意蕴是要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有一定内含的词句段来品味,反复阅读,使人文内涵得到升华,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如,教学课文《长城》时,教师在学生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抓住“成千上万的参观者”这个词组让学生感悟整个句子的人文意蕴。通过成千上万的人登上长城,想象他们目睹长城后的不同感受,一种民族自豪感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学生在这样的感染下,也得到了高一层次的人文教育――那就是崇高的爱国情感教育。
3. 从阅读课文的内容中,感受人性关怀。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体味人性关怀。如,课文《她是我的朋友》,小小年纪的阮恒肯献出自己的鲜血去挽救一个生命垂危的小朋友,文中深刻地体现了这种“肯为朋友奉献生命”的可贵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敬佩的情感反复阅读课文,并挖掘文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洋溢在文章里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深情厚谊,而且要教育学生在当今的社会里,交朋友要以诚相待,当对方遇到困难或危险时挺身相助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这样的阅读教学既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去体会人物的高尚品格,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真正的人文价值,受到人文教育。语文课本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做人道理,教师认真分析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学生更好地收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在讲读课文前,首先要渗透读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明确读书法,牢记传统文化。《弟子规》中读书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论语》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使生学有所得。如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看到课题后,学生提出来问题,谁在和时间赛跑?为什么和时间赛跑?结果跑赢时间了吗?我称赞他们问题提得好抓得准,那么如何找到准确的答案呢?老师送给《弟子规》中的学习方法:心有疑,随扎记,就人问,求确义。这样学生边读书边解疑,很快就找到了三个问题的答案。体会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在学生学习重点句子“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说说你有什么体会?老师用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提醒他们多读多思,只有这样去读书,才能真正领悟到时间一去不复返的道理,体会时间的宝贵,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爱读书的热情。写字时用弟子规告诫学生: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久而久之,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推进综合学习中的文化活动
进行多方面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会贯通,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品质与素养。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结合课文或课外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在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传统文化演绎活动,表演课本剧《燕子使楚》使学生穿越了时光的隧道,认识到二千五百年的历史人物,体会到晏子机智善变的才能和外交家的风度,更深入体会了课文的内容。班级开展“亲子诵读”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师生间,家长孩子间的学习传统文化活动氛围,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